欧美亚洲另类清纯一区二区-欧美亚洲免费-欧美亚洲日本在线播放-欧美亚洲日韩高清-欧美亚洲日韩国产网-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春药

今天上午,政府工作報告現場傳來這些重磅消息(關于化工)!

時間:2025-03-07     

關鍵詞 | 政府工作報告  化工要點

 212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5 分鐘

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了多項化工相關內容,周小刊特梳理如下。

圖片
2024年化工要點




1.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7%。

2.創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

4.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億千瓦.

5.穩定工業經濟運行,推進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制造業投資增長9.2%。

6.新培育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商業航天、北斗應用、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7.制定修訂環保、安全等強制性國家標準。

8.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9.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

10.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11.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更趨活躍。


2025年化工要點



1.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3.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4.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5.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進一步擴范圍、降門檻,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深入推進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經典產業。


6.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7.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8.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優化外籍人才服務。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加強東中西部人才協作。


9.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


10.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項目。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11.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




來源:新華網直播實錄,由中國化工信息周刊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部分引用圖片、表格來源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本文僅供參考、交流。轉載的稿件及圖片、字體等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