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
國務院正式發文,能源企業的機遇來了!
近日,國務院印發《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成立,成為我國在西北沿邊地區設立的首個自貿試驗區。
新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基地,同時也是向西開放的前沿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自貿區的設立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總體方案》描繪了新疆開放的藍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給未來新疆與中亞等周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一步加強合作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總體方案》有哪些與能源相關的內容,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將給西部能源產業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石油企業應如何借力發展?本文帶您一探究竟。↓↓↓↓
《總體方案》中的能源領域看點

塔里木油田正加快推進博孜-大北氣區100億立方米產能建設,一批新井加快鉆進。
在新疆經濟結構中,能源資源占據主導地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定盤星”。《總體方案》在加強科技合作、開展對外投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傳統優勢產業等20多個方面的具體措施中,多次提到了能源產業和相關業務。
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合作水平方面,提出推動在風力發電等領域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持續推動“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探索與中亞等周邊國家在農業、能源、資源、環境、醫藥健康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搭建集成研究、科技人才交流與培養合作平臺。在提升對外投資合作水平方面,鼓勵支持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通過合資、合作、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對中亞等周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資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對外投資,與國內產業銜接、產能互補、協同發展。在打造開放型特色產業體系方面,提出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利用現有對二甲苯(PX)產能,打造煉化紡產業鏈條;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依托現有石油化工產業基礎,推動延鏈補鏈強鏈,建設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基地,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支持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新疆能源和氣候優勢建設數據中心。在其他方面,提出了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強化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等與能源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措施,旨在激發企業經營活力,深化與中亞國家在能源全產業鏈的務實合作,服務“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
新疆能源產業發展面臨歷史性機遇

吐哈油田積極構建綠色低碳能源生態圈,充分發揮能源保供“頂梁柱”、綠色發展“動力源”重要作用。截至11月1日,光伏發電量已突破1億千瓦時 。圖為吐哈油田110千伏東湖光伏一電站。
高質量建設中國(新疆)自貿試驗區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
多位專家認為,自貿區將促動新疆地區從開放的“后衛”變成“前鋒”,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地區長遠發展注入強大內生動力。新疆能源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性機遇。一是能源產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將得到增強。“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地帶,遠離東部發達地區市場和沿海港口,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當地能源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呂建中認為,自貿區的設立,使新疆變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直接面向能源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下一步,可以推動新疆與中亞國家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的全產業鏈合作,并在“一帶一路”共建的背景下形成輻射相關產業的全方位、立體式合作及區域性國內外“雙循環”格局。
二是能源基地建設將獲得充足資源和市場保障。目前,新疆已經形成了獨山子—克拉瑪依石化基地、烏魯木齊石化基地、吐哈石化基地、南疆石化基地四大國家級石化基地,石油化工產業集中,產業鏈完整。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助理,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韋進深表示,一方面,中亞國家油氣資源富集,擴大向西開放可為新疆石油化工基地的發展提供原材料保障。另一方面,在自貿區的帶動下,新疆汽柴油、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其他石化產品可更好地銷往中亞市場,實現與中亞國家資源的融合發展。
三是為新能源產業發揮競爭優勢搭建平臺。中亞地區太陽能、風能等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新能源開發潛力。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教授、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副院長張祥建認為,新疆能源企業可借助自貿區設立的契機,結合中亞國家高度重視能源轉型,增加新能源相關產業鏈的布局需求,與中亞國家加強新能源技術和基建領域合作,提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助力中國在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重塑中占據主動和先機。
四是可形成新的科技和人才高地。《總體方案》多次提到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合作水平及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新疆擴大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自貿區的設立將有助于高效聚集技術和人才資源要素,形成西部內陸地區新的科技和人才高地,為新疆和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提供高端要素。
駐疆石油企業應如何借力推動自身發展?

新疆油田采油二廠二氧化碳混相驅注氣站生產現場。
在建設自貿試驗區的背景下,新疆擴大開放,深化與周邊國家能源合作的優勢愈發清晰。
一方面,新疆有著“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區位優勢,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東聯西出的國際性大通道和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具體承載區。另一方面,能源產業發展基礎好。目前,新疆已建立了具有煉油、化肥、塑料、化纖等綜合生產能力的原油加工和石油化工體系,成為西北最大的石油及石油化工基地,正在國家支持下全面推進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建設。面對向西開放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石油企業應如何借力自貿區建設,發揮裝備、技術和人才優勢,完成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呂建中指出,首先,要繼續深化傳統油氣領域合作,穩步擴大油氣貿易,做好上游勘探開發投資和技術服務項目,推進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筑牢與中亞能源合作的基礎;其次,要加強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中亞地區的風光資源;再者,要圍繞跨境能源基礎設施,推動沿線、沿路等的通道經濟帶建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形成向西開放和“雙循環”的良性輻射效應;最后,要重視科技和人才要素,圍繞能源合作與中亞企業進一步探索共建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搭建集成研究、科技人才交流與培養合作平臺,建立中國—中亞等區域創業創新創客基地和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在韋進深看來,石油企業應從突出能源產能合作互需性角度出發,與中亞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能源產能合作關系。他認為,在合作層次上,石油企業要以合作項目資本輸出為驅動,帶動技術、產能、標準全方位走出去。結合中亞國家訴求,推動上下游、甲乙方的全產業鏈一體化能源互惠互利合作,同時帶動國內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走出去”到“走上去”的轉變
來源/中國石油報